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,印度習俗貫華為鬘,以嚴其首。此是鬘中勝者,故曰勝鬘。勝鬘夫人是古印度阿逾闍國(Ayodya)王的妻子;師子吼,即獅子吼,比喻佛家宣說佛法無所畏懼;大方便,說佛家教化衆生所運用的方法非常善巧;方廣,大乘經的通稱,意思是理正言廣。
公元五世紀初,《勝鬘經》就傳入了我國,但譯本却並不多,藏文譯本僅有一種,由勝友、善帝覺、智軍合譯,編入了《大寶積經》裏,共二卷,今存。漢文譯本也只有三種,而且還佚失了一種,佚失的是北凉•曇無讖在玄始年間(約公元四一二——四二八年)譯出的一卷本《勝鬘經》。今存的兩種譯本是劉宋•求那跋陀羅(Cunabhadra,公元三九四——四六八年)於元嘉十三年(公元四三六年)譯的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一卷,唐•菩提流志《Bodhiruci,翻譯年代公元六九三——七一三年》於神龍二年至先天二年(公元七0六——七一三年)間譯出的《勝鬘夫人會》一卷。
劉宋本更接近梵文本面貌,在漢地更爲流行,而且唐譯本也多參照了劉宋譯本。劉宋譯本的譯者求那跋陀羅是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佛籍翻譯家,中印度人;因爲他修習大乘,又稱他是摩呵衍那(Mahayana)。
本經的主要內容,述佛陀在給孤獨精舍(Jetavana Anathapindikassa Arama)時,舍衛城(Suvatthi)波斯匿王(Prasenajit)和末利夫人(Malika)致信女兒勝鬘夫人,在信中贊頌佛的功德,引導女兒歸佛上進。勝鬘夫人得信,歡喜說偈,禮請如來,佛即現身。
於是佛爲勝鬘夫人作授記,預言她將來成佛號普光如來,並爲她講授佛法。勝鬂夫人在佛的教言啓迪下,當即對佛法義理進行了推闡演說,經文的主要內容大都是通過她的口講述出來的。
全經共有十五章,除最後一章是總括全經內容外,其它各章分別闡說所謂十四義,即如來真實義功德、十受、三願、攝受正法、一乘、無邊聖諦、如來藏、法身、空義隱覆真實、一諦、一依、顛倒真實、自性清淨、如來真子。主要內容是通過佛乘的了義與二乘(聲聞、緣覺)不了義的全面對比,宣諭了三乘歸入一乘的博大精神,並在此基礎上闡揚了如來藏精深義理。
本經在印度佛教史上和中國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,被佛學家公認爲如來藏緣起論的代表作。它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,它上承《法華經》「三乘方便、一乘真實」和《華嚴經》「清淨心妙有」的思想,並將這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;下啓瑜伽行派《解深密經》阿賴耶識緣起論,本經對如來藏「在纏中」的突顯論述,促使了《解深密經》重視對阿賴耶識如何開展雜染現實世界的研討。
發佈留言
很抱歉,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