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050《大寶積經》

posted in: 佛法經典 | 0

『大寶積經』,共一百二十卷,是唐代的菩提流志,在武后神龍二年開譯, 到先天二年編譯完成的。在中國佛教界,『寶積經』被稱為五大部之一,有著崇 高的地位。這部『大寶積經』共有四十九會,也就是四十九部經的纂集。雖然是菩提流志奉詔翻譯,其實只能說是譯編。因為四十九會當中,如古人翻譯得很精確,就不再新譯。如古譯文義艱澀或者脫落,或者古人還沒有譯出的,這才加以翻譯。所以現在的『大寶積經』,實是多數人翻譯的編集。菩提流志新譯的,凡二十七會;古師所譯的,共二十二會。論卷數,菩提流志新譯的,不過三分之一 。只因為到菩提流志手中,大部才編集完成,所以一般說是菩提流志所譯的。
  

本經為什麼稱為寶積?有人以為:『寶積經』是一部叢書,所以寶積是多種 經典──法寶總集的意思。當然,『大寶積經』被作為多種經典的編集,在玄奘 法師時代,早就如此了。據『慈恩傳』說:奘師去世那一年元旦,曾因寺僧的勸請,而試譯『大寶積經』。但真正說起來,現在所要講的「普明菩薩會」(大寶 積經第四十三會,第一百十二卷),才是原始的『寶積經』。而現在的『大寶積 經』只是附合「寶積」二字,將四十九部不同的經典,編集在一起而已。所以現 在的四十九會,性質互不相同;既沒有一貫的論題,也說不上前後的一定次第。『寶積經』四十九會,與『大般若經』十六會,『華嚴經』九會等,意義完全不同。   
 

現在要講的『大寶積經』的「普明菩薩會」,是古典的『寶積經』(其餘四十八會,是合編而才稱為寶積的),這可以從兩點來說:
  

一、古代所說的寶積經,都是指本經說的:1.本會內題「古大寶積經」。糅譯於『大乘寶雲經』中的,叫「寶積品」。2.龍樹『大智度論』(卷二八),引 『寶頂經」,明菩薩初發心勝於二乘,就是此經,可知寶頂是寶積的異譯。3.魏 菩提流支(或勒那摩提)譯的『大寶積經論』四卷,傳為世親菩薩所造。依西藏 所譯,說是世親弟子安慧菩薩造的。這部『大寶積經論』,就是本經──「普明 菩薩會」的釋論。  
 

二、古代大乘聖者,是特別重視本經的:1.中觀大乘(空宗)的龍樹菩薩,引用『寶頂經』,就是本經,這已在上面說過了。又如『大智度論』所說:「聲 聞空如毛孔空;菩薩空如太虛空」。及『中觀論』的:「如來說空法,為離諸見故」一偈,都是引用本經的。2.瑜伽大乘(有宗)的彌勒菩薩,在『瑜伽論』「攝抉擇分」(卷七九、八0),說菩薩正行十六事,就是本經的摩呾理迦。安慧 的『大寶積經論』,是依此敷演而成的。又如『攝大乘論』「所知相品」,所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,以及唯識學者所傳的十三種中道,都是依據本經的。特別是「寧起我見如須彌山,不起空見如芥子許」一語,為瑜伽大乘特別重視的金句。這樣看來,印度大乘正統的空有二宗,一致重視本經──『寶積經』(普明 菩薩會),可見本經的價值了。
 

二 古寶積經的翻譯

本經現存的譯本,共有四譯。

一、後漢支婁迦讖譯,『佛遺曰摩尼寶經』,一卷。 二、晉失譯,『佛說摩訶衍寶嚴經』(一名大迦葉品),一卷。三、秦失譯,『普明菩薩會』(古大寶積經),一卷──編入『大寶積經』 第四十三會。四、趙宋施護譯,『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』,五卷。
 

此外,一、宋沮渠京聲譯的『佛說迦葉禁戒經』,實為本經兼說聲聞道中正 [P5] 說一段之別譯。二、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的『大乘寶雲經』,第七卷名「寶積品」,實是本經被編入『寶雲經』的;『寶雲經』的其他譯本,並沒有此品。
 

現在所講的,是傳為秦失譯,本名『古大寶積經』而被編入大部,改名為「普明菩薩會」的。在十六國中,秦有三:一、前秦,國主姓苻,也稱苻秦。二、 後秦,國主姓姚,也稱姚秦。三、西秦,國主姓乞伏,也叫乞伏秦。現本古人推斷為秦失譯,但不知是三秦的那一秦?不過據譯文來看,這是羅什來華以前的譯品。  
 

三 寶積的意義

本經的經題,古代的譯者,或從人立名,如「大迦葉品」,「普明菩薩會」。或從法喻得名,如「大寶積經」、「寶頂經」、「摩訶衍寶嚴經」、「佛遺曰摩尼寶經」。或從人法喻得名,如「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」。然據經文的「珍寶之積」、「寶積」、「寶嚴」來說,本經實應名「寶積」。古人或譯為「寶頂」,或譯為「寶嚴」,梵文都是Ratnaku^t!a。
 

什麼叫寶積?寶是譬喻,凡稀有的,珍貴的,有妙用的,叫做寶。寶所喻的是法寶;宋譯作「正法」,也就是妙法。正法,是佛所證的,依此而覺悟成佛的。約圓滿說,「唯佛與佛,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」;如來的自證化他,是最清淨的妙法(喻如白蓮),如『法華經』所說。但是,菩薩也能分證妙法;二乘聖者,也同樣的契證妙法,所以說:「須陀洹初得法身」等。正法雖是本來如此的,但從實踐而體悟來說,這是希有的、珍貴的、有妙用的。因為唯有信解這、隨順這、通達這、才能轉迷啟悟,超凡入聖。才能了生死,才能度眾生,才能無邊福德莊嚴,才能究竟成佛。這是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。本經與『金剛經』一樣,「一切賢聖皆依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是依三乘共證的正法說。三乘聖者的體證正法,都不離無所得的中道。所以古人說:「無所得小,無所得大」。又說:「一切大乘經,同以無二顯道為宗。乃至小乘經意,亦不外此」。
 

然本經的主要意趣,是宣說大乘行,著重在從加行位到通達位。大乘的核心,是大菩提願為本,大悲心為上首,空慧為方便的。如本經所明的菩薩道,略分三段:一、修廣大正行,重於菩提願。二、習甚深中觀,重於空慧。三、作教化 事業,重於大悲心。綜貫這三德而修行,才成為菩薩正道。依此來解釋經題,可就寶積、寶頂、寶嚴──三義來說。一、正法的珍寶,是依三德而證正法。這是真實菩薩行,一定是廣集無邊福智功德珍寶的。如經中說到真實菩薩,就說有「 四大藏」、「攝諸善根」、「無量福德莊嚴」。為了說明「菩薩福德無量無邊」,用大地等十九種譬喻來顯示。所以菩薩的正法珍寶,是寶積;這是經題的本義 。二、極廣大的,才能極崇高。如塔婆一樣:塔基廣大,又一層層的疊積起來,了有高聳雲空的塔頂。所以,由於正法珍寶的無邊積集,顯出了菩薩體證正法的高超。如經說菩薩是真實佛子,紹隆佛種;初發心菩薩,就已勝出聲聞,為人天所禮敬。因為是寶積,所以成寶頂。積是積集,積集了就崇高。維摩詰經有香積世界,奘譯作香臺,臺也就是高的意思。這與一般的好高務遠,說心說悟,而不知平實的廣積功德,是怎樣的不同!三、這樣的正法,極廣大而又極崇高,顯出了正法的宏偉莊嚴,不同於小乘。如塔的廣大崇高,顯出了宏偉而莊嚴一樣。所以又稱為寶嚴。同一梵語,而古德三譯不同,意義還是一貫的,相顯相成的。梵語摩訶,譯為大而含有多與勝二義。本經所說的正法珍寶,寶積是眾多義;寶頂是殊勝義;積而又頂的寶嚴,是大義。所以本經也叫『大寶積經』。

 

 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